考研历史参考库(考研历年参考库)



考研历史真题库,考研历年真题库2002年兰州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武王伐纣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其区别即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如各国南北相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秦、齐在适当的时机也通过加入合纵集团来对付对方。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3、算缗、告缗

【算缗】

汉武帝推行的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的政策。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实行算缗政策,令商人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两千钱,纳税一算(120钱),即征收百分 之六的财产税。匿名不报,报而不实者,一经查出,制戍边一年,没收全部财产。算缗政策打击了商人势力,增加了政府收入。

【告缗

“告缗”是汉武帝时期出台的打击商人的经济政幕。其中“算缗”开始推行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内容是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资产。如果商人瞒报或者是虚报自己的财产,那么不仅要没收所有财产还要罚戍边一年。“告缗”在“算缗”实行的五年后开始推行,即汉武帝元鼎四年。内容是鼓励百姓相互告发身边没有按照“算缗”制度缴纳税钱、隐瞒财产的人,并按照规定将没收财产一半奖励告发者。自此绝大多数的商人宣告破产,政府则收获了大量的财产、奴婢和私田。

4、白虎通义

东汉经学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四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

5、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西晋灭亡,北方士大夫纷纷南渡,构成了江左五朝士族门阀的基本阵容。琅邪王导/王敦,同为江左政权的军政支柱。琅邪王导及颍川庾亮、谯郡桓温、陈郡谢安等门阀家族,已具有了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权势。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6、输籍法(输籍定样)

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颍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此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削弱。

7、河朔三镇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其中: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治恒州;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治魏州;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史称“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后来发展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8、驱口

元代存在的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最初驱口是来源于蒙古对金的战争中俘获的人口,也有良人被掠买、罪人被籍没等。驱口属于主人的私人财产,可以和货物一样被买卖;驱口与主人的地位也极不平等。驱口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曾下令释放一部分驱口作为国家编民,但终元一代,驱口是一直存在的。

9、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是藏传格鲁派(意为“善律”)的开山祖师,原名叫善慧称吉祥,宗喀巴是后来人对他的一个尊称。宗喀巴的平生,在学问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于教理,他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气度,一方面又以深刻谨严的态度执择佛教各宗的见地,以中观为正宗,以月称为依止。他对于戒律,能矫正旧派佛教的流弊。他所创的格鲁派至今为我国藏地第一大教派。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宗喀巴的著述极多。他的全集拉萨版共十八帙,凡一百六十多种。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如:《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一切怛特罗吉祥集密广释明灯论贯注》、《安立次第解说集密要义明释》、《怛特罗王吉祥集密优波提舍五次第明邓论》等。

10、理藩院

官署名,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在蜀汉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蜀汉前期,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取霸业出谋划策,主张东结孙吴,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遇到时机便可两路进击中原,夺取天下。蜀汉以后的基本方向即是按照这一方针进行的。诸葛亮还在赤壁之战中促成了孙刘联盟,挫败了曹操统一南方的企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蜀汉后期,诸葛亮治蜀。刘备死后,诸葛亮受托辅佐后主,主要致力于恢复蜀国元气,对抗曹魏,维持三国间的均势。①恢复巩固吴蜀联盟。猇亭之战后,吴蜀交恶,对蜀国极为不利。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修复两国关系,促成两国重归于好,为蜀汉争取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内修政理。政治上,严格实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对亲近之人也依法约束、赏罚。通过法制,使政治较为清明,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经济上,劝民劳作,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蜀汉的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蜀锦成为蜀地的著名产品。③和戎抚夷,平定南中。223年,刘备死后,越慯酋长高定、群柯郡丞朱褒等先后叛蜀。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了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军事进攻和心理攻击并用。战后,他又任用当地夷帅,取得了南中人民的信任。南中的平定,为蜀汉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也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④228〜234年,先后五次北伐中原。诸葛亮此举的最终目的是“兴复汉室”,直接目的是以攻为守,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对诸葛亮的评价,需结合历史条件,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诸葛亮在蜀汉的建国、立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正确把握三国的力量对比,联吴抗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蜀国,使相对弱小蜀汉得以长期保全。另一方面,诸葛亮也犯了一些错误,如事无大小,他都加以过问,造成了蜀汉人才断层;过分抑制土著地主,使得主客矛盾在蜀汉政权中长期存在;五次北伐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大大消耗了国力。总体来讲,诸葛亮是维持蜀国长存的重要支柱,功大于过。

2、简述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原因

第一,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第三,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二)、表现。第一,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第二,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第三,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2年兰州大学中国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1、武王伐纣

周武王灭商的决定性战役。周武王即位时,商忙于对东夷用兵,损耗很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武王九年曾率兵东进至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诸侯不期而会者多至800个。武王审时度势,认为时机仍未完全成熟,所以命令退兵。直到纣王杀比干、囚箕子,陷于彻底孤立时,武王才认为灭商的时机已到。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打败纣王。纣王自焚,商朝灭亡。

2、合纵、连横

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其代表人物有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所谓“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其区别即在于各国对东、西两大强国齐或秦的不同关系。如各国南北相联系,共同对付秦、齐之一,即为合纵;各国与秦、齐之一结成东西横向关系来对付南北他国,即为连横。秦、齐在适当的时机也通过加入合纵集团来对付对方。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的各大国为拉拢与国而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合纵连横的斗争适应了战国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各国政治产生了很大影响。

3、算缗、告缗

【算缗】

汉武帝推行的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的政策。汉武帝于公元前119年实行算缗政策,令商人向官府自报资产价值,每值两千钱,纳税一算(120钱),即征收百分 之六的财产税。匿名不报,报而不实者,一经查出,制戍边一年,没收全部财产。算缗政策打击了商人势力,增加了政府收入。

【告缗

“告缗”是汉武帝时期出台的打击商人的经济政幕。其中“算缗”开始推行于汉武帝元狩四年,内容是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必须向政府申报资产。如果商人瞒报或者是虚报自己的财产,那么不仅要没收所有财产还要罚戍边一年。“告缗”在“算缗”实行的五年后开始推行,即汉武帝元鼎四年。内容是鼓励百姓相互告发身边没有按照“算缗”制度缴纳税钱、隐瞒财产的人,并按照规定将没收财产一半奖励告发者。自此绝大多数的商人宣告破产,政府则收获了大量的财产、奴婢和私田。

4、白虎通义

东汉经学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四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

5、王与马共天下

东晋一朝出现了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特殊政治局面。西晋灭亡,北方士大夫纷纷南渡,构成了江左五朝士族门阀的基本阵容。琅邪王导/王敦,同为江左政权的军政支柱。琅邪王导及颍川庾亮、谯郡桓温、陈郡谢安等门阀家族,已具有了与皇帝“共天下”的政治权势。东晋政权是以侨姓士族和吴姓士族为支柱建立的。东晋建立时,得到北方士族的代表人物王导等的支持。王导帮助司马睿争取到吴姓士族即江南地区土著士族的拥护。司马睿称帝,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士族功劳最大,所以王导为丞相,以王导族兄王敦任镇东大将军,王氏士族执掌了大权,所以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6、输籍法(输籍定样)

隋朝推行的划分户等和纳税标准的措施。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年)采纳宰相高颍的建议,实行输籍定样。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各州县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于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他们,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此制度使国家增加了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豪强地主的势力遭到极大削弱。

7、河朔三镇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无力彻底消灭“安史”余部,只得任命“安史”降将为节度使。其中:李宝臣为成德节度使,治恒州;田承嗣为魏博节度使,治魏州;李怀仙为卢龙节度使,治幽州,史称“河朔三镇”。河朔三镇后来发展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8、驱口

元代存在的一种人身依附关系极强的佃户。最初驱口是来源于蒙古对金的战争中俘获的人口,也有良人被掠买、罪人被籍没等。驱口属于主人的私人财产,可以和货物一样被买卖;驱口与主人的地位也极不平等。驱口的大量存在,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政府曾下令释放一部分驱口作为国家编民,但终元一代,驱口是一直存在的。

9、宗喀巴

宗喀巴(1357-1419年),是藏传格鲁派(意为“善律”)的开山祖师,原名叫善慧称吉祥,宗喀巴是后来人对他的一个尊称。宗喀巴的平生,在学问修持各方面都具有很高的造诣。对于教理,他总结大小乘、显密一切教诫理论,而自成一家之言。他一方面有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气度,一方面又以深刻谨严的态度执择佛教各宗的见地,以中观为正宗,以月称为依止。他对于戒律,能矫正旧派佛教的流弊。他所创的格鲁派至今为我国藏地第一大教派。藏语系统的佛教徒,大多崇奉他为教主。宗喀巴的著述极多。他的全集拉萨版共十八帙,凡一百六十多种。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著作如:《密宗戒注释成就穗》、《囊则敬寺所说比丘学处》、《金刚持道次第秘密枢要解》、《一切怛特罗吉祥集密广释明灯论贯注》、《安立次第解说集密要义明释》、《怛特罗王吉祥集密优波提舍五次第明邓论》等。

10、理藩院

官署名,清代管理蒙、回、藏少数民族事务的机关。初为“蒙古衙门”,设承政、参政等官。崇德三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隶属礼部。顺治十八年改为与六部同等。理藩院的设置最初是为了处理蒙古事务,随着清朝对西北、西南各地区统治的进一步加强,理藩院管理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蒙古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具体管辖范围为内外蒙古、青海蒙古、新疆之额鲁特部、回部与西藏喇嘛所属各处。理藩院还掌管一部分属国及其他外国交往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另成立了总理衙门,这部分事务始改归总理衙门管理。理藩院的设置,标志清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地区隶属关系的加强,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已深入到边区。光绪三十八年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二、简答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试论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先后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在蜀汉政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蜀汉前期,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谋取霸业出谋划策,主张东结孙吴,内修政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遇到时机便可两路进击中原,夺取天下。蜀汉以后的基本方向即是按照这一方针进行的。诸葛亮还在赤壁之战中促成了孙刘联盟,挫败了曹操统一南方的企图,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蜀汉后期,诸葛亮治蜀。刘备死后,诸葛亮受托辅佐后主,主要致力于恢复蜀国元气,对抗曹魏,维持三国间的均势。①恢复巩固吴蜀联盟。猇亭之战后,吴蜀交恶,对蜀国极为不利。诸葛亮派邓芝出使,修复两国关系,促成两国重归于好,为蜀汉争取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内修政理。政治上,严格实行法治,打击、控制专权自恣的益州地主,对亲近之人也依法约束、赏罚。通过法制,使政治较为清明,社会风气逐渐好转;经济上,劝民劳作,大力发展水利事业,蜀汉的农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业方面,以盐、铁、织锦业最为发达,蜀锦成为蜀地的著名产品。③和戎抚夷,平定南中。223年,刘备死后,越慯酋长高定、群柯郡丞朱褒等先后叛蜀。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采纳了马谡“心战为上”的建议,军事进攻和心理攻击并用。战后,他又任用当地夷帅,取得了南中人民的信任。南中的平定,为蜀汉营造了一个稳定的后方,也促进了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融合,推动了西南地区的开发。④228〜234年,先后五次北伐中原。诸葛亮此举的最终目的是“兴复汉室”,直接目的是以攻为守,争取战略上的主动。

对诸葛亮的评价,需结合历史条件,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诸葛亮在蜀汉的建国、立国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正确把握三国的力量对比,联吴抗魏,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蜀国,使相对弱小蜀汉得以长期保全。另一方面,诸葛亮也犯了一些错误,如事无大小,他都加以过问,造成了蜀汉人才断层;过分抑制土著地主,使得主客矛盾在蜀汉政权中长期存在;五次北伐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大大消耗了国力。总体来讲,诸葛亮是维持蜀国长存的重要支柱,功大于过。

2、简述唐代文化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一)原因

第一,国家强盛,经济繁荣。隋朝的统一,使全国的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南北的经济文化得到交流;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玄宗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政治相对稳定的时间也较长,这就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隋唐政府,尤其是唐朝统治者,倡导科举考试,大力兴办学校,突破了选拔人才对门第出身的种种限制,并且不断增加考试科目,拓展考核范围。在思想文化上,不管是外来的佛教文化还是中国的道教文化,统治者大都能兼收并蓄。这种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既培养了大批文化人才,又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第三,文化交流频繁。隋朝运河的开通和唐朝交通的畅达,使唐朝同边疆各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促进了双方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大大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使中华文化具有浓烈的多民族色彩。由于封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而且对外交通发达,使唐和亚、欧、非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在中外文化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过程中,隋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第四,继承传统文化。秦汉以来我国的封建文化就在不断地发展,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又为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的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隋唐文化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二)、表现。第一,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第二,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创造了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强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第三,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考研历史参考库(考研历年参考库)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