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师范大学考研(湖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



湖北师范大学考研,湖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

清华大学是世界著名大学,是莘莘学子魂牵梦萦的殿堂。湖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学校学风建设特色基地,“读研深造”已成为一张名片,每年都有许多同学通过努力进入国内一流学府进行学习深造。截至目前,湖北师范大学生科院共有36名学子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其中,2011年我校生科院一寝室三人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2013年清华大学生科院对外招收29人,我校生科院有11位同学被录取,一时被传为佳话。“清华现象”犹如一座丰碑,激励着我校一届又一届学子。

当然,“清华现象”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既离不开我校莘莘学子的刻苦努力,秉承湖北师大“诚、毅、勤、敏”的校训,也离不开学校、老师们的辛勤栽培。

以科学的方案培养优秀人才

生科院副院长涂俊铭老师就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与我们分享了生科院的做法。

生科院具有专业的教学团队,强大的师资力量。目前,生科院有专职教师45人,其中博士生28人,教授、副教授29人,研究生导师18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湖北名师1名,湖北省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6人。不得不说,这是个大神云集的团队啊!近年来,以潘继承教授为带头人的教学团队获批省级以上本科工程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20余项。专业的老师对学生在知识汇聚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生科院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生科院对在校学子的专业要求、学分要求非常高,这就要求同学们必须在学习方面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其次,生科院在课程设置上是厚基础、宽口径的。生科院的学生们除了学习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这就为学子们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生科院一直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为本”。在注重实验素养养成、加强基因型实验的前提下,生科院构建了“多元一体化”实践育人体系。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取向,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要求。生科院坚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验,鼓励学生多进实验室。你想自主创业吗?你是否脑海中总是飘过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生科院的大门一直为想创业并且具有各种奇思妙想的你而敞开。

生科院不仅具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且开设了国家级课程——生物学综合实验。在这里,你可以提前进入科研研究室,或探索生命科学的奥妙;或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研究室观摩学习;或一睹学长学姐们做实验的风采。多种选择,总有一种适合你。走进实验室不仅能够使你更好地掌握实验技能,而且可以为你在考研面试环节助力。

近年来,生科院本科生承担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项;在第四届湖北省高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奖24项。在2018年第八届“华文杯”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生命科学学院参赛选手获得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和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4项。在2018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中董烨平、方森、杨庆敏、刘欢、张馨爽等同学凭借“‘生物芯片’国产化——体外诊断免疫检测与抗体评价服务”作品斩获一等奖。

在书籍阅读与选择方面,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性。生科院老师们也鼓励学生们多看书,专业文献、杂志期刊、经典名著……任你挑选。但是无论你读什么书,重要的都是形成阅读的好习惯。同学们在大一大二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阅读书目,但是在大三时老师们会引导学生们阅读专业的期刊文献,为考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每年开学季小萌新们的加入,为生科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又增添一抹光亮的色彩。当然,小萌新们入学“待遇”不会差。开学一周后,生科院都会开展“名师讲坛”活动,请每个专业权威的老师进行新生入学指导讲座。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未来就业前景怎么样?怎样学好这个专业等一系列问题,老师们都会耐心解答,同时引导学生们对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

以优良之学风建生科之秀林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学风建设是高校永恒的主题,良好的学风熏陶着我们每一位师大学子。它既体现了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风格,也包含了师生们内蕴的思想与情操。学风作为学生学习的指明灯,它能让学子们向更明确的方向前行。

关于学风建设,生科院辅导员张斌斌老师认为,学风是一种综合体,主要由教风与学风组成。教风主要由老师引导,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学风一方面有学生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还有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身为大学生首先要树立学生以学习为天性、学生的天职是学习的思想,任何工作或者活动都不能排在学习前面。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高校座谈会上提到过“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这正是我们首先要树立的导向理念。其次要树立读研深造的理念,不定期召开考研交流大会、考研动员大会等,让学生对考研目标更加明确。最后,生物学科是需要厚积薄发的,然而在以前中学的学习中都只学习到了生物学的一些皮毛,并没有扎实的基础,因此学院对本科生的培养要求较高。在新生动员大会上,也加入了学风宣誓环节来引导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风。

坚持推行精细化管理。学院对学生干部的选拔方面力求精练,对学习要求较高,在团学组织、学生工作中,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助理的培养和竞选方面,同等条件下,会优先选择成绩拔尖的同学。

生科院拥有着独特的教育载体。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在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入学后分方向带学生,带队老师有教授与博士,以研究生,以大四、大三、大二、大一为梯度,这也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科研能力的发展。学院每年开展各种活动,带学生参加各种科研训练,生命科学学科竞赛等学术竞赛,以及开展生科院美食节等有趣的活动,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今后,生科院将从三个方面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管理,始终倡导学习优先的理念。其次,树立同辈榜样,发挥“生科学子”、“风云学子”、“学术科技之星”的榜样作用,让身边人引导身边人。最后,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学院设有专门的考研自习室,并配备了空调、书架等,还安排了党员和学生干部每天定期值班,负责卫生清理,让同学们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我们应始终铭记“诚、毅、勤、敏”的校训,向考上清华研究生的学长学姐学习。

他们的故事

钟梦娇,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05班学生,2014年考上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于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研究青蒿素抗疟机理。

或许是因为还没有完全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大一刚刚入校那一年,她的成绩非常差,基本上是班级里的倒数。大一暑假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大学不应该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下去,当时正好遇到了带他们生化课的潘继承老师。在潘老师的引导下,她下定决心提高自己的专业成绩。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她的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她进入了潘继承老师的实验室,那时的她除了上课,基本上都泡在实验室,一遇到问题就跑去问老师或者学长学姐,这也为她后来考上清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个经历也让她明白,只要踏实地努力,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就会有回报。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毕业多年,她对生科院依然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她说,生科院让她学到很多东西,刚入大学甚至到现在,她都觉得,如果不是当年生科院的培养,她现在可能还在某个不知名的地方过着上班族的生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让她找到自己一直为之奋斗的目标。

她说,在学习时,要做到专心,心无旁骛,要有破釜沉舟的魄力。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知识要学活,先真正地去理解它,再尝试记住它,这样你就会感到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例如学习生化,可以从框架上去学习,等到框架出来了再去添枝加叶,在总结出来的结构上去丰富它,然后它就变成自己的了。找到自己的方向,然后不遗余力地去奋斗,时间终会带给你想要的答案。

李剑,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05班学生,2016年考入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清华大学硕士三年级学生,报名参加了湖北的四川选调生,准备去基层锻炼自己。

毕业后回忆自己在湖北师大的学习和生活,他给自己分为了四个阶段:大一做了班长,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大二参加挑战杯和科研立项,督促队员天天早起背英语,把自己的学霸气息感染到了身边很多人;大三天天泡实验室,被学弟学妹们称作怪脾气学长;大四忙着考研和升学,最终不负众望考入清华。大学期间有着自己非常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6点坚持起床,晚上10点准时睡觉,他说这也是他大学时期最值得称道的事了。大学的时候一门心思地想让自己变得优秀,有能力应对未来面临的一切变局,当时的他固执地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区别就是思维方式,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琢磨这个世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去琢磨,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从人的角度去思考!

毕业已久,但每每想起在生科院学习的时光,依旧会感到无比的亲切与怀念。老师们的平易近人,学长学姐们的和蔼可亲,同学们的亲密无间,这些,这些都是他在生科院留下的美好记忆。生科院独特的传帮带模式,让他受到了很多学长学姐的指导,学会了作为一个生科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也让他将这样的精神传递给了许多学弟学妹们。

他用“初生牛犊不怕虎”来形容在湖北师大求学期间的自己,觉得别人行的他能行,别人不行的他也能行。后来来到清华后,发现很多考上清华的人都有一种舍我其谁过的魄力和非清华不上的气概,他觉得这是不断自我超越的前提。

大一的时候决定考研,并开始着手准备。他认为准备是很重要的,这里的准备不是指具体地去复习真题或者知识点,而是指思想和能力上的准备。因为英语不能快速提升,所以从大一开始准备英语;大二开始通过看英文专业教材的方式来提升英语阅读和专业知识;大三开始泡实验室培养科研素养;大四也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具体到每个月和每个星期的学习任务,他认为大学对考研做的最好的准备就是他按照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养作为自己的培养方案,并且在最后取得了成功。

面对未知的生活,他总能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只要做事就会遇到困难。有些人看不到困难,人云亦云,有些人只看见了困难而没有看到希望,就被困难吓退。他做事喜欢先看希望,再看困难,最后再找方法。他特别喜欢高中时候的语文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最后,他想送一句话给那些还没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以此为借口而停滞不前的人:“我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干什么,但我总觉得未来有一件对于我来说非常了不起的事等着我去做,为此我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让自己具备应对一切的能力!”

来源:湖北师范大学 策划人:鄢悦 文字:黄丹丹 吴雅新 柳思慧 图片:胡文君 高洁 (部分图片由生科院提供) 美编:吴雅新 责编:唐秀庚

湖北师范大学考研(湖北师范大学考研分数线)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