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硕士(历史学硕士毕业后能干啥)



历史学硕士,历史学硕士毕业后能干啥

香港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

中文及历史学系

文学硕士(中文)

课程分享

文学硕士(中文)

MA Chinese

•本课程学术性与实用性并重,学员可按个人兴趣和需要选择专修「中国语言及文学」、「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或「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专业研修」。

•专修「中国语言及文学」之必修科与选修科内容涵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文学批评、香港文学与文化、创意写作,以及中国文学与性别、宗教、美术等多个专题研究。

•专修「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 「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专业研修」之必修科与选修科内容涵盖史学与史料、文化遗产的理念与实践、中国考古与早期文明、文化史、医疗文化史、中外交流史、博物馆学、文化及创意产业、中国建筑园林、香港城市景观与文物保育等多个专题研究。

•2023/24学年新开设的「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专业研修」专修由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联办,课程为期两年(全日制)。学员首年入读城大,修读一年制的「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专修课程(共30学分);次年入读北大,修读由北大教师专门开设及任教之课程(共30学分)。完成城大和北大双方课程全部学分要求后,会获颁发香港城市大学文学硕士(中文暨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专业研修)学位。在北大修读的课程,会以学分转移的形式,记录在城大发出的成绩单上。北大历史学系会颁发课程结业证书,注明该生圆满完成香港城市大学文学硕士(中文暨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专业研修)北京阶段的各项课程和实习,及发出成绩单。

•修毕30学分 / 60学分可获文学硕士,每学分港币5,600元。全日制学员一般可于一年 / 两年完成硕士课程。

•任何本科专业,均可报名。课程及报名详情请浏览:

https://www.cah.cityu.edu.hk/zh-hk/programmes-courses/postgraduate/mach-2023

2023/24 现正招生,截止报名日期2023年3月31日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硕士就读体验

葛洢辰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

文学硕士(中文)毕业生

中文系那些事儿

城大中文及历史学系硕士班以普通话授课,书面语言为繁体中文,学生需要在规定时限内完成30学分的修读方可毕业。根据专业设置的不同又细分为A、B两个方向,前者更接近传统中文系,有诸如文献学、文字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后者则更贴近于实践,设有传媒、教学等相关内容(此方向现已改为中国历史及文化遗产)。出于对创意写作和传媒的兴趣,在择校选专业的时候,我便对城大中文B方向的课程设置情有独钟,后来也如愿申请成功,来到城大就读。

在过去一学年里,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多课程不得不以双轨或网课的形式展开,在马家辉老师的「创意写作」必修课上,他要求我们每个人都打开镜头,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难以线下见面的遗憾;而为了活跃课堂的气氛,他更是别出心裁地与我们互动,包括但不限于:穿「鱿鱼游戏」的服饰上课、给班里每位男同学都起了「可爱」的绰号、粤语读张爱玲作品节选等,至今想来,仍不禁莞尔。一个学期里,创意写作有4—5篇习作,马家辉老师都会打印下来,认真阅读的同时圈点勾画,最后附上评语和分数——对于热爱创意写作的我来说,这样的互动令我获益良多。而如果想要了解香港的文化与文学,陈学然老师的「香港文学及文化」自是不二之选,在地学习更会让人对这座城市和这门课程产生更深切的感受。

为了照顾有升学需要、培养大家的学术兴趣,中文系设有6学分的「硕士专题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供第一学期绩点达目标同学选读,符合条件的同学可与心仪导师联系、互选,最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2—3万字的论文结业。我有幸得到了陈学然老师的指导,在他的帮助下完成自己的论文。在此期间,我与同组的小伙伴定期和老师开会,交流选题、分享读书体验;初稿完成后,老师会耐心与我们沟通,指出不足的同时又分享一些有帮助的书籍论文以供参考;定稿之前,陈学然老师的另一举动让我对「学术」和「专业」二词有了更深的认知——他对学生论文的审阅一丝不苟,即使是细密脚注里的别字也能及时发现并提醒;学系对论文格式有着严格的要求,而他更是在此基础上要求我们照顾到格式的美观和简洁,发视频给我们示范操作,提醒我们要考虑到观者的感受——有师如此,唯有「值得」和「敬重」。

与郭位校长、陈学然老师和同组成员的合影

学有余力之际,我也常旁听学系其他的课程,在陈伊敏老师的帮助和照顾下,我在第二学期参与了「传媒中文专题」选修课的学习,并为老师的专业技能和敬业精神所折服;此外,我也偶尔混迹于其他课堂,在旁听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更了解自己真正的热爱所在。

课堂之外,「读书会」是我每周最期待的活动,这项活动由林学忠老师发起,张万民老师和林少阳老师长期参与;在宇轩同学的组织调度下,读书会在在线线下都引起了很大反响。具体流程是:每周由一位主讲同学分享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其他同学提前阅读并了解相关背景,然后在会上发言、讨论,最后由老师现身说法,与同学分享读书体验。两个学期里,跟着读书会的步伐,我陆续接触了十余本好书,了解到了许多个人兴趣之外的新鲜故事。对我而言,读书会的一大意义在于,让我在与他人思维的碰撞的过程之中,对更多事物、作家作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藉此机会和老师更多接触、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建立友谊。

第一学期读书会结束之际,线下参会师生合影

此外,学系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和切磋机会,如学术交流讲座,让没有教授硕士班课程的老师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术理念和研究动向;「书评奖」、「城市文学奖」、「研究生研讨会」等活动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平台。同时,学系也常在课余时间带领大家「走出去」:林学忠老师、钱华老师曾率队前往吉澳、鸭洲考察游学,陈学然老师曾带队赴圣公会莫庆尧中学、饶宗颐文化馆交流学习——行走于山水和城市之间,是中文人独有的浪漫。

左:吉澳鸭洲考察游学合影;右:莫庆尧中学参观合影

城市大学的独特体验

一直以来,城大都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又一城」大学,便利的交通、绝佳的区位优势,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就读体验。校园之内既有AC1、2、3三大餐厅,还有更为雅致的中西餐厅,烧腊饭、滑蛋鳗鱼饭、早茶餐点是大家的心头爱,不时推出的新品或限定餐品也会带来惊喜。

城大图书馆一隅

吃饱了总归要干些正事来的,走进城大图书馆,进门右手的P区域即是中文系常用书目的聚集地,根据读书人不同的年龄和脊椎情况,馆内贴心设置了形式各异、软硬不同的桌椅供大家选择,充电、打印、借还、消毒、饮水设施更是一应俱全。疲累的时候也可以去消闲角的沙发坐坐,看看电视、翻翻报刊。日子合适的话,还能在报上读到马家辉老师的专栏——「如果这个世上真的有天堂,应该是『城大』图书馆的模样」。

感知一座城市的温度

来港后,我有幸接触了城市学和香港文学,对「游荡者(Flâneur)」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藉此机会化身成一个年轻的香港游荡者,在行走之间感受香港这座城市本身。除了跟随学系的脚步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各类活动外,我利用业余时间参观香港各大博物馆、体验老字号餐厅、观看港超赛事、聆听音乐会、协助同学街头采访、参与香港书展;更值得一提的是,七月初我还以义工身份参与第一届同乡文化展,在家乡陕西馆担任工作人员,近距离见到了新任特首李家超先生,并接待了多位全国政协委员。

2021年平安夜,维多利亚港黄昏

一年时间虽短,但在此期间,「香港」在我心中已有了不一样的面孔和温度,它不再单纯是长辈所说的繁华都市或行政特区,亦不等同于文学里的「罪恶都市」——狮子山下,海风吹拂,香港人有着一双疲惫的眼睛,疲惫中依然热爱生活;香港本身亦依旧展现着「东方之珠」的风采,港岛的精致、九龙的市井、新界的旷远都诉说着不一样的香港故事。

对香港,我终究是爱的。

毕业照,摄于中文及历史学系门前

以此纪念在香港、在城大中文的一年。

葛洢辰

2022年8月15日于东莞

历史学硕士(历史学硕士毕业后能干啥)



赞 (0)